职业培训只有增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,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,才能让农民工有“获得感”。职业培训要达到目的,就得摸准农民工的需求,提高针对性。只要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,培训政策做细做实,我们就能在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实现“人是社会需要的,事是自己擅长的”良性互动
前两天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通知,明确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,以在岗农民工、城镇待岗和失业农民工、农村新转移劳动力、返乡农民工、贫困劳动力等为实施对象。职业培训无论是对于经济转型,还是对于促进当下的农民工就业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截至2019年,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.9亿人,其中1.7亿人外出打工,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。农民工就业总量大、稳定性差、保障弱。尤其是在今年疫情冲击下,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停摆,复工返岗大范围延后,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上升,就业形势比较严峻,复工复产后,相关压力仍待进一步化解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资助以训稳岗,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”。国家下这么大力气加强职业培训,首先是为了促进就业。所以,如何搞好培训,怎样把农民工培训工作做好,是个大问题。
职业培训只有增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,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,才能让农民工有“获得感”。农民工本身是一个庞大群体,他们的就业途径各式各样,职业需求千差万别。职业培训要达到目的,让农民工有获得感,就得摸准农民工的需求,提高针对性。今年全国两会上,有代表就提出,一些培训机构内容针对性不强,存在内容雷同等问题。也有部分农民工表示,目前培训质量高低不一,培训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。有的机构直接采用灌输式培训,受训者难以消化吸收知识点,不能真正掌握技能。看来,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,方法上不能“大水漫灌”,要“精准渗透”;内容上不能“大锅烩菜”,要“见人下菜碟”。
培训做到“精准渗透”,首先就得了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。在培训“备课”前,有关部门需要先迈开双腿,到农民工中间去,尽可能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,尽量详尽地掌握农民工的技能欠缺和学习意愿。有了这样的调查,再来准备“课件”,再来列“菜单”,可能就会提高针对性。
俗话说,众口难调。与学校“上大课”式的“大水漫灌”相比,精准渗透式培训在方式方法上需要更多创新。时至今日,我们已经在许多领域有了大数据运用,也掌握了许多农民工职业技能需求的数据。而且,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我们积累了“点对点”不见面培训、“互联网+职业技能培训计划”等经验。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到农民工培训上来,实现对农民工的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。只要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,培训政策做细做实,我们就能在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实现“人是社会需要的,事是自己擅长的”良性互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