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元宵节由来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灯节,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。相传,汉文帝(前179—前157年)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,每逢此夜,必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在古代,夜同宵,正月又称元月,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,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,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。2008年,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元宵节蕴含着团团圆圆、甜甜蜜蜜、幸福美满、吉祥如意、追求自由等文化意义,在这一天,人们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元宵。
二、元宵节习俗

赏花灯
元宵节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等习俗,故也称灯节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。

猜灯谜
猜灯谜又称打灯谜,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,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。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

吃汤圆
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,元宵佳节,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,“汤圆”与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象征着团团圆圆,和睦相处。如今,北方叫元宵,南方称汤圆。

舞狮子
狮子为百兽之尊,形象雄伟俊武,给人以威严、勇猛之感。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,认为它能驱邪镇妖、保佑人畜平安。元宵节舞狮子,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、求吉纳福、生活吉祥如意,事事平安的美好意愿。
三、最美元宵诗词
《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》
【隋】隋炀帝
法轮天上转,梵声天上来;
灯树千光照,花焰七枝开。
月影凝流水,春风含夜梅;
燔动黄金地,钟发琉璃台。
这首诗很形象地记录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大活动场面,那鼓乐喧天、人潮涌动、通宵达旦的欢庆场景如在眼前。

_ | 到了唐代,元宵节张灯成为一种“定制”。史书中有记载:中宗李显神龙年间,京城正月十五“盛饰灯彩之会”,民众争相上街夜游观灯,“文人皆赋诗一章,以纪其事。”当朝中书侍郞苏道味就有诗作: | _ |

《正月十五夜》
【唐】 苏道味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灯树千光照,明月逐人来。
游伎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元宵之夜,平时紧闭的皇宫宫门破例开放,宫内火树银花,蔚为壮观。大家相约,盛装结队涌进皇城去观花灯。
《上元夜》
【唐】 崔液
玉漏铜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夜开;
谁家见月能闲坐,何处闻灯不看来。

《十五夜观灯》
【唐】 卢照邻
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
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
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《正月十五夜灯》
【唐】 张祜
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地京。
三百内人连袖舞,一进天上著词声。
这几首诗更是把宫廷内万灯齐明、舞袖联翩、歌声入云的壮观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。
《观灯乐行》
【唐】 李商隐
月色灯山满帝都,香车宝盖隘通衢。
身闲不睹中兴盛,羞逐乡人赛紫姑。
这首诗记录了当时民间“玩灯”的习俗,大街小巷灯火通明,民间艺人或表演各种奇术异能,或载歌载舞,共度佳节。

_ | 及至宋代,对元宵节更加看重,不但创造性地推出了“灯山”这种较为复杂的组合形式,还把张灯之夜增加至正月十八。 | _ |

《上元翫灯二首》
【宋】 白玉蟾
碧玉融成万里天,满城罗绮竞春妍。
柳梢挂月黄昏后,夜市张灯白昼然。
上界天宫按此行,五云深处有箫笙。
一轮宝月明如昼,万斛金莲开满城。
《元夜》
【宋】 朱淑真
火树银花触目红,揭天鼓吹闹春风。
新欢入手愁忙里,旧事惊心忆梦中。
但愿暂成人缱绻,不妨常任月朦胧。
赏灯那得工夫醉,未必明年此会同。
这几首诗就真实地再现了宋朝的元宵节盛况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曾写诗《上元》,从方向、亮度、彩度、远近等各个角度对元宵节灯会进行了描写。

《上元》
【宋】 曾巩
金鞍驰骋属儿曹,夜半喧阗意气豪。
明月满街流水远,华灯入望众星高。
风吹玉漏穿花急,人近朱阑送目劳。
自笑低心逐年少,只寻前事撚霜毛。
_ | 宋代的元宵节还是一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“鹊桥会”,辛弃疾的《元夕》词中就有描写: | _ |

《生查子·元夕》
【宋】 欧阳修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到枊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
_ | 在此后的一些诗作中,诗人也把视角投向大众民生,描写元宵节的一些生活场景。如宋代诗人姜白石即把深夜卖元宵这一生活场景写进了诗里。 | _ |

《诗曰》
【宋】 姜白石
元宵争看采莲船,宝马香车拾坠钿。
风雨夜深人散尽,孤灯犹唤卖汤元。
《观灯口号》
【宋】 姜白石
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
帘前花架无行路,不得金钱不肯回。

_ | 此后,历朝历代都有描写元宵佳节的诗词佳句,元宵节也流传至今,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。 | _ |

《京都元夕》
【元】元好问
袨服华妆着处逢,六街灯火闹儿童。
长衫我亦何为者,也在游人笑语中。
《折桂令·元宵》
【元】佚名
爱元宵三五风光,月色婵娟,灯火辉煌。
月满冰轮,灯烧陆海,人踏春阳。
三美事方堪胜赏,四无情可恨难长。
怕的是灯暗光芒,人静荒凉,
角品南楼,月下西厢。

《怡然观海》
【元】高房山
日日依山看荃湾,帽山青青无改颜。
我问海山何时老,清风问我几时闲。
不是闲人闲不得,能闲必非等闲人。
闲,有门口看到四时树木悠然,有门口忽然望到月亮的喜悦。日出月落,云淡风轻,能闲下欣赏的人无不是精神富有的人。
《汴京元夕》
【明】李梦阳
中山孺子倚新妆,郑女燕姬独擅场。
齐唱宪王春乐府,金梁桥外月如霜。

《闹元宵》
【明】唐寅
有灯无月不娱人,有月无灯不算春。
春到人间人似玉,灯烧月下月如银。
满街珠翠游村女,沸地笙歌赛社神。
不展芳尊开口笑,如何消得此良辰。
《上元竹枝词》
【清】符曾
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
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